在台灣,我認真的感覺非音樂系的「社團」反倒比本科音樂系的學生們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以為了「我純粹就是喜歡這個東西,所以我來學、來玩、來參與」,更可以為了社團而付出心血,好玩的是居然他們上社團比上正課還要認真!!而不是只是想交出作業交差了事而已。因為如此,也許他們的底子並不像本科系來的這麼紮實,但他們有更優秀的程度、更好的音樂性和更豐富的音樂知識和精力來「享受製造音樂的當下」。
他們可能都很會念書,學醫、學物理、學數學、學法律,各有專精,但他們熱愛音樂,有正常的學長姊制,都很會「把妹」...阿不是,是都很會「帶學弟妹」,請到的社團老師也幾乎是可以正確無誤傳達正確資訊的。
而音樂班、音樂系的學生們為了成績,為了加分而拼命去比賽,為了期初、期中、期末把時間壓榨再壓榨,又必須「沒那個程度,卻被迫性的學習艱難的曲目」。還有,在學曲子和鍛鍊基礎上也都半斤八兩,對於音樂風格也只限於古典和淺薄的金屬搖滾和熱門流行,沒機會也沒時間接觸不同類型(style)、種類(genre)、形式(form)的音樂,更討厭去聽不同器樂的音樂聲響、配置和了解不同與相同之處,而且可怕的是學生們似乎還不是很清楚「怎麼練」、「練什麼」和「練完可以做什麼」,還有「怎麼學」、「學什麼」、「學完可以怎麼應用到實用技能上」?但這不單單只是學生的問題,而是身為教師和身為家長的共業,我們必須好好地反省且共同來承擔這個後果。
大環境不是個問題,套一句最近很夯的朱立倫市長的話「這是個假議題」,然而卻被傳得好像「因為大環境不好,所以學生程度才會差」。日本的大環境也不好,我也曾經跟日本業界的朋友們討論過這些話題,他們的市場一樣萎縮的很嚴重,學成出社會後也許跟我們一樣在就業上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境,他們也跟我們同樣會抱怨大環境,但他們的程度有沒有因此而降低?音樂風格有沒有因此不學好而走調?
--- 大環境是全球性的,不是只有台灣,除了抱怨,我們得放下身段真心為音樂而工作著。 ---
我想在我們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得教育自己和家長,作為音樂工作者就得提供「正確的觀念」,只要自己說出口的話連自己都無法好好地說服時,身為音樂工作者就要有自知之明,寧可查清楚再說、晚點說、換個方式說,也不要為了敷衍了事而胡謅過去。若我們對自己的「教法」都無法相信時,怎麼說服學生要相信並接受教師為他們好好的「修正、琢磨音樂」。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家長都還是信任老師的,因此若今天我們所給予的是「有偏差」的觀念時,那麼往後的十幾年,這個學生以至於他們的家長將以這個錯誤觀念存活著,更有甚者是帶著這份錯誤的觀念在教導現在還是學生的他們的下一代,代代相傳成為一個根深柢固的「錯誤的傳統」。
這就像「六度分隔理論」(小世界效應,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一樣,證明平均只需要5個中間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陌生人;而由於FB的誕生,在2011年已經變成「四度分隔理論」也就是只需要3個中間人就可以連結到你想認識的陌生人。現在已經是2014年了,相對於三年前,現在知識的傳播速率又已經遠遠的大幅超越當時,往後是否可以變成「小二度」甚至「減一度」理論就都不得而知了。
換言之,我們說出來的每一句話99.99%都可以變成真實,只要可信度夠高,鹹魚也能變成鹹蛋超人。
這份「傳統」要改很難,連有沒有必要去改都可以長篇大論、砲火連連,這些事情我很清楚的知道也明白,我其實也並不天真,但這不是不可能,只是身為音樂工作教育者的我們,願不願意、可不可以共同來承擔這份責任。
我相信從今天開始做起,從今天開始思考這些疑難雜症,從今天開始大量蒐集整合資料並吸收。現在的我們滿身鎖鏈,被禁錮在不健康的體制內,從今天開始我們舉步維艱,無法依循錯誤的體制而活,會被無奈的現實面和從方圓千里掃射而來尖銳的目光注視著,我們必須很艱難、很沉重、面無血色、可悲的啟動全身的肌肉纖維,疼痛的邁出這一步,踏出這個被畫了幾世代的白色安全圓圈。
這不是「革命」,而是「進步」。
我深深地相信也一直秉持著這些「夢想」向前進,我們可以開始進步了。